沉默的螺旋:“基金抱团”是如何形成的
拥抱派 · 独立派 · 沉默派
1/5
传播现象对投资的影响
“沉默的螺旋”是一个传播学的现象。
很多网络事件中,我们更容易看到一边倒的舆论和极端、暴戾的言论,是因为网友中“键盘侠”的比例比现实中高吗?并非如此。
事实上,大部分网络事件,网友都有不同的立场,但如果由于一开始受舆论的影响,让一种立场占据了上风,导致持相反立场的网友,因为不愿意与“主流”观点相左而保持沉默。
一方的沉默,又导致更多的声音加入另一方,表达更加肆无忌惮,就好像一个螺旋,所以被称为“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一旦形成,就会自我强化。
公共事件在网络上引爆舆论后,公共事件的当事人都会在第一时间用主流立场包装自己,以造成“沉默的螺旋”现象。
为什么投资者要研究一个传播学的概念呢?因为通信工具对投资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交易上。
巴菲特时代,投资经理需要定期聚会才能交换信息,公司基本面变化到股价变化需要几个月。而如今,有经验的投资者可以在十几分钟内搞清楚一家新面孔公司的大致投资价值,公司基本面变化到股价变化只需要24小时。基金经理都是一边看盘,一边看研报纪要,一边在十几个交流群中搜索有价值的信息,每分钟都有大量的信息在空中飞舞。
这些变化,导致传播现象对投资的影响越来越大。比如说,近年来越来越剧烈的“抱团”现象,与传播中的“沉默的螺旋”现象,就有很多相同之处。
2/5
意见气候和孤立恐惧
表面上,机构抱团现象很简单,股价短期是“投票机”,某一个方向,看好并买入的人越多,股价越容易涨,股价涨,自然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抱在一起容易涨,这似乎不太需要心理学的解释。
但细细研究,还是有不少问题的:
为什么拥有研究力量的机构投资者,会采用“抱团”这种粗暴的获利方式?
为什么在一些方向出现“抱团”,而另一些方向上却“抱团”失败?
什么原则导致“抱团”的最终崩溃?
……
这些问题,都可以用“沉默的螺旋”理论解释。
“沉默的螺旋”出现,建立在两个心理现象上——“意见气候”和“孤立恐惧”。
“意见气候”是一个人周围看法的分布情况,比如,甲看好锂电池,乙买了很多光伏,丙在白酒上赚了大钱,丁因为看好房地产而规模缩水。散户看不见机构的即时持仓,但在圈内并不是什么大的秘密。
但意见气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判断,现实议题中,人们发表迎合主流态度的观点,投资中,投资者只会晒赚钱的仓位,一个跟你大吹自己在锂电白酒上赚了几倍的人,可能锂电白酒的仓位才一、两成。
“孤立恐惧”是指,如果你发现自己的看法跟主流看法不同,你就会感到恐惧。
价值投资说,“不要到人多的地方”,崇尚有独立的思考和观点,但投资又是一个以胜负论英雄的地方,两者结合,就变成了下面的心态:
你跟别人不一样,赚了——NB;
你跟别人不一样,亏了——SB;
你跟别人一样,赚了——识时务者为俊杰
你跟别人一样,亏了——运气不好
所以,即使是崇尚独立思考的价值投资,跟主流的看法不一样,也是一个很有压力的事。
机构投资者是“有限理性”投资者,特别是公募基金,受排名和国企体制的限制,即,我不需要战胜市场,我只需要站在大部分同行中间的位置,保住饭碗和资金再说。
此时,预判下一个抱团的板块,并在崩溃之前全身而退,这是排名靠前的基金经理要考虑的事。对于大多数基金经理而言,只要战胜排名靠后的就行。而排名靠后都是拒绝抱团又押错赛道的“倒霉蛋”,那么事件就简单了——你需要拿出一部分仓位参与抱团,就成为“有限理性”的选择。
“意见气候”与“孤立恐惧”是形成“抱团”的心理机制,但抱团具体是如何形成的,还是要更具体地分析“沉默的螺旋”的形成过程。
3/5
拥抱派 · 独立派 · 沉默派
按照对主流观点的态度,可以把大众分成三类:
第一类:拥抱派
这一类人并没有什么个人观点,或者他们的立场都非常主流,对于任何主流的看法,都乐于拥抱。反过来说,如果一件事,两派的观点势均力敌,他们反而会很痛苦无助,因为不知道该抱谁。
第二类:独立派
这一类人从来不在乎周围人的看法,他们永远坚持自己的观点,除非他们真心觉得自己错了。
第三类:沉默派
这一类人有自己的观点,如果符合大众主流观点,他们乐于表达;如果不符合,他们也不会放弃,但会保持沉默。
这三类人,在“抱团”现象中,都有各自的影射。
任何一种市场风格的形成,“独立派”是核心力量。他们往往最早坚信某一个行业的投资机会,将主要仓位配置于此,并持续追加资金,就好像那位永远满仓半导体的“蔡皇陛下和菜狗”,永远不跟别人“抱抱”。
他们就是风格的定义者,但市场并不是总有风格,像节后暴跌探底后到6月初赛道风格再次强化的两个月里,市场呈现“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的格局,没有任何一种风格占优。
在投资的世界里,股价是买上去的,“独立派”就必须等待别人来“抱他”,有人抱是“蔡皇”,没有人抱就是“菜狗”。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所有“独立派”就是市场独舞者,必须等到有人抱团,他们的价值才会实现。
很多人觉得只要有业绩、有逻辑,就自然有资金进来。那可不一定,房地产没有业绩吗?银行没有逻辑吗?你要说这些行业有逻辑缺陷,哪一个行业的逻辑没有缺陷呢?
对于“独立派”,困惑在于逻辑不被他人认同;而对于“拥抱派”,最大的烦恼是“跟谁抱抱”。
明星基金经理上了媒体总是大谈价值投资,因为这是主流看法,但实际上,很多基金经理并不在乎自己的风格,关键是市场要有风格,他们最讨厌的就是那种没有风格的行情,就像前期说的4、5月份。
没有风格,就不知道跟谁抱抱,不知道跟谁抱抱,就容易报错。这种时候,市场越纠结,他们也越纠结,导致市场走势更纠结。
只要市场风格出现了,那就简单了,不管三七二十一,抱上去就行了,导致市场的风格一旦出现之后,它必然会被强化。
不过,“拥抱派”并不好当,时机非常重要。
第一个问题是“抱得太早”。在市场风格形成前,会有几次错误的抱团,就是抱了两天忽然发现无人喝彩,转眼就变成抢跑游戏,那就不是尴尬,而是排名直降了——上亿的资金,不是说跑就能跑的。
那看清了再抱行不行?可市场风格一旦固定强化之后,其涨势会非常快,你又不是散户,一秒钟从地产变成锂电。只要抱得稍晚了一点,其实获利空间也不是很大。
当然,机构投资者中,“独立派”和“拥抱派”都是少数,大部分人都是“沉默派”,也就是形成“沉默的螺旋”的主要力量。
沉默的大多数,也有自己的喜好,出于前面分析的“孤立恐惧”,不得不屈从于市场的风格,不得不拿出一部分仓位,寻找一些估值不太离谱,或者尚未被发掘的新票,参与抱团。
这正是抱团形成后的经典走势,抱团形成之前,会有剧烈的震荡,抱团一旦形成,就会沿10天、20天均线稳稳地上行,这种走势,正是因为“沉默的螺旋”形成后,后知后觉的机构分批捧场,用一部分资金参与所导致。
“沉默的大多数”们只是浅度抱团,一旦发现抱团有可能被打破,因为对板块缺乏信仰,他们会率先撤走。
那么,“沉默的螺旋”是如何被打破的呢?
4/5
打破多元无知的状态
“沉默的螺旋”还有一个心理机制,被称为“多元无知(Pluralistic ignorance)”,即群体多数成员私下拒绝一种行为模式,但是错误地想象其他大多数人都接受它。
打个比方,部门有一笔不小的钱,大家想讨论一下怎么花,结果会一开始,就有人建议公益捐款。大家当然都不希望捐出去,但也不好挑头反对,每一个人都发现他人不反对,就以为别人都很高尚,自己默默地“狠斗私字一闪念”。
抱团现象中的“多元无知”是指,大部分基金经理都会高估喜欢“抱团”的同行的比例,并以此作为自己参与“抱团”的理由。
打破“沉默的螺旋”,需要有人站出来,戳破“多元无知”的状态,让大部分人看到,“抱团”的力量并不如看上去那么牢固。
一个群体中,总有一些人不在乎主流意见。小众的声音一开始并不引人注意,但当周围只有一个声音时,这些人的观点反而格外引人注意,它们的作用是在打破大众关于主流的看法——原来也有人这样想——从而影响更多的人站出来,打破螺旋甚至逆转螺旋。
“抱团”的第一个反制力量,来自坚决抵制抱团者,会以自己“悲壮的牺牲”来唤醒世人。
每一次抱团的高潮,都会发生“抽血效应”,即资金从底部的板块流出参与抱团,导致“损不足以奉有余”。此时,总有一些坚守深度价值投资的昔日大佬,或者被爆仓,或者被大幅赎回,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这些理想主义色彩的“过时大佬”主要供散户嘲笑,但却触动了参与抱团的大资金,毕竟“没有永恒的风格,只有永恒的利益”,赚多了,就会想着为自己的仓位留一条后路,特别是大型基金,不可能等到抱团股崩盘再走。
“抱团”的瓦解,来源于这些“背叛者”,价值投资毕竟是最主流的投资,估值是悬在每个人头上的剑,只要业绩摆脱了排名的压力,就可以率先跳出“沉默的螺旋”。
“抱团”行情一般会有几次假摔,本质上是一些撤走的资金留下的筹码被“抱团”迟到者疯抢一空,但资金的撤退是真实的,只要有人开始行动,这一波抱团的终点就不远了。
沉默的螺旋一旦被打破,其逆转只是早晚的事,而“抱团”的末日疯狂,主要来自散户的“最后一棒”。
抱团形成的前半段,散户大多是“又想骗我鸡腿钱”的旁观者心态。但当媒体在讨论“抱团”这件事时,终于把更多的资金推向“抱团”,大量抱团行业的逻辑开始向散户传播,散户这才“如梦初醒”。
散户大规模参与抱团,往往是在几次“假摔”之后。这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关系,正是因为“假摔”,才说明散户也认同这个方向;而正是因为散户的大规模介入,才让抱团的机构有机会脱身,导致“沉默的螺旋”被打破,“抱团”最终崩溃。
5/5
小结
总结一下“沉默的螺旋”形成的抱团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
1、传播现象对投资的影响越来越大,“抱团”现象与“沉默的螺旋”现象,有很多相同之处。
2、“意见气候”是一个人周围看法的分布情况;“孤立恐惧”是指,如果你发现自己的看法跟主流看法不同,你就会感到恐惧。
3、任何一种市场风格的形成,“独立派”都是核心力量;“拥抱派”只要市场风格出现了,就会抱上去;“沉默派”会拿出一部分仓位参与抱团。
4、“抱团”的第一个反制力量,来自坚决抵制抱团者,真正崩溃,来自抱团的背叛者。“抱团”行情一般会有几次假摔,但资金的撤退是真实的,只要有人开始行动,这一波抱团的终点就不远了。
5、散户最后的大规模介入,让抱团的机构有机会脱身,导致“沉默的螺旋”被打破。
这就是抱团形成的过程,“沉默的螺旋”一旦形成就有自我强化的能力。只是其中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市场从无风格到有风格,到底发生了什么?到底什么样的风格更容易“被抱”?
这是一个比“抱团”更复杂的现象,需要结合基本面与行为金融学判断,也是下一篇的主题。
投资心理
诺贝尔经济学奖“拍卖理论”,为什么投资中也有“赢家诅咒”?
弱小和无知不是投资的障碍,偏见才是
投资需要信仰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